阿里巴巴在美国怎么样?一个行业老兵的观察与思考

投资理财 (5) 2周前

阿里巴巴在美国怎么样?一个行业老兵的观察与思考_https://wap.apzhendong.com_投资理财_第1张

聊到阿里巴巴在美国怎么样,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只有那个巨大的电商平台,或者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股票。但实际上,阿里在美国的布局,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曲折得多。在我看来,与其说它在美国“怎么样”,不如说它在美国“想怎么样”以及“能不能怎么样”,这中间的挑战,不亚于在复杂的水域里航行。

不止是电商,阿里的美国图景

没错,提起阿里巴巴,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淘宝、天猫。它们在国内有多牛,自然不用多说。但把目光投向美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早些年,阿里也尝试过直接复制国内的模式,想把大量中国商品直接卖给美国消费者。这事儿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坑可就多了。首先是物流,中美之间跨太平洋的物流成本、时效,以及最后一公里的派送,都是不小的挑战。国内那种极致的快递体验,在美国很难原样复刻。

然后是用户习惯。美国消费者对于购物平台、支付方式、退换货政策,都有自己一套成熟的逻辑。他们习惯了亚马逊的便捷,习惯了各种本地化的支付方式,也习惯了相对宽松的退货政策。阿里想让美国用户一下子适应一个来自中国的、可能在界面和操作逻辑上都有些不同的平台,这本身就需要一个漫长且成本高昂的教育过程。我们当年在做类似尝试时,就发现用户增长的成本高得吓人,转化率也远不如预期。

更深层次的,还有文化差异和品牌认知。美国市场是一个高度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市场。本土品牌、欧洲品牌,甚至其他亚洲国家的品牌,都在这里有深厚的根基。阿里作为一个相对“外来”的品牌,想要在美国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信任感和品牌忠诚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家可能会觉得,中国制造的东西便宜,但要在高端市场或者特定品类里,让消费者觉得“好”,并且愿意为此买单,这就需要品牌力的沉淀。

跨境电商的“美国试炼”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阿里在美国跨境电商这块,尝试过不少打法。比如,早期的速卖通(AliExpress),它更像是一个面向全球的小额零售市场,虽然在美国也有用户,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群体,很难成为主流。它更像是一个“发现”平台,而不是一个“日常购物”平台。这一点,跟它在国内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后来,也看到了阿里尝试通过Lazada、Trendyol等海外平台,在其他地区积累经验,试图再伺机进入美国。还有通过投资、合作的方式,比如入股了美国的电商平台,或者跟美国本土的品牌商合作。这些策略,都是为了绕过直接正面竞争的巨大压力,寻找切入点。但我观察下来,这些努力,虽然有亮点,但要撼动亚马逊在美国电商市场的绝对地位,还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你可能需要一个非常非常具体的、能够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或者服务,才能在这个市场里打开局面。

举个例子,我记得有一次跟做跨境物流的朋友聊天,他们就提到,虽然中国商品品类丰富,成本有优势,但美国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特别是那些背后有故事、有设计、有独特理念的品牌,是他们非常看重的。而很多中国卖家,往往还在“大工厂”、“低价格”的模式里打转,这在美国市场就不太奏效了。所以,阿里想在美国成功,不仅仅是把商品卖出去,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品牌”和“价值”也卖出去,这才是核心。

除了电商,还有什么?

当然,我们不能把阿里巴巴在美国怎么样这个问题,只局限于电商。阿里在美国还有不少其他领域的投资和布局,比如云计算(阿里云)、数字媒体(优酷)、本地生活服务(虽然这块主要在国内),甚至还有对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资。这些业务,在美国市场的表现,也各有千秋。

阿里云在美国,算是一个比较有潜力的业务。毕竟,全球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都在增长,而阿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和技术积累,是它的优势。但是,在美国,它面对的是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这样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这些对手不仅技术领先,而且在客户关系、生态系统建设、品牌认知度上,都比阿里云要成熟得多。所以,阿里云在美国,更多的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需要不断投入,并且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在数字媒体和文娱方面,阿里在美国的动作相对要小一些,或者说,效果不那么显著。像优酷这样的平台,在美国的本土化和用户基础,和Netflix、Hulu等巨头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这种内容产业的竞争,尤其是在美国这种文化产业发达的市场,对内容制作、发行、用户运营都有极高的要求,门槛很高。

总的来说,阿里巴巴在美国怎么样,是个动态的问题。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好”或“坏”。从我的角度看,阿里在美国的每一步尝试,都是在摸索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在另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中的生存之道。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肯定会有失败的教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这个市场,从来不缺机会,但也从来不缺少挑战。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市场的深层逻辑,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