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产品组合:不止是堆砌,更是战略的艺术

投资理财 (4) 1周前

如何进行产品组合:不止是堆砌,更是战略的艺术_https://wap.apzhendong.com_投资理财_第1张

谈到“如何进行产品组合”,很多人脑子里浮现的可能是把现有产品线拉出来,看看哪些能打包卖,或者新产品出来,给它找个“兄弟”。但其实,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在做的事,离真正的产品组合之道还差得远。这里面牵扯到的,不只是销售技巧,更是对市场、对用户、对自家公司战略的深度理解。很多公司犯的错,就是把产品组合当成了简单的“产品搭配”,结果不是市场反应平平,就是内部资源失调。

洞察市场与用户:组合的起点

要说产品组合,一切都得从市场和用户说起。这不是一句空话,是真真切切需要花时间去“听”的。比如说,我们之前做过一个线上课程的平台,一开始产品线挺杂,有针对小白的入门课,也有高阶的进阶课,还有些工具类的课程。我们发现,很多用户买了入门课之后,就卡在那里了,他们想继续学,但不知道下一步该选什么,或者觉得直接上高阶课门槛太高。这就给了我们一个信号:用户在学习路径上是有断层的。一个好的产品组合,就应该能填补这个断层。

当时我们是怎么做的呢?不是简单地把“入门课+高阶课”打包卖,那样用户一看,觉得还是太跳跃。我们开始梳理用户完成入门课后的心理和实际需求,发现他们最需要的是“巩固与拓展”。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衔接课程”,里面包含了一些入门课的重点复习,以及对高阶课一些基础概念的预热。然后,我们将这个衔接课程与入门课打包,再单独推出一个“进阶学习包”,里面包含衔接课和几门精选的高阶课。这样做,用户在buy时,能看到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感觉自己的投入是有回报的,而且不容易迷失方向。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我们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解决用户学习路径上的痛点”。这种洞察,来源于用户调研、销售反馈,甚至是我们自己团队里那些最早一批用户的使用体验。光靠数据分析是不够的,还得有人去跟用户聊,去感受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用的。

公司战略与产品定位:组合的基石

产品组合不能脱离公司的整体战略。一家公司如果定位是“高性价比”,那么它的产品组合就不能是清一色的高端旗舰,那样会打乱市场预期。反之,如果是一家追求“技术领先”的公司,那么在组合中加入一些“入门体验版”产品,就得非常小心,不能让它稀释了品牌的高端形象。就好比我们公司,一直以来的定位是“帮助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那么我们的产品组合就得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我们不可能突然推出一个服务于大型国企的复杂系统,那样会让人觉得我们的能力边界模糊不清。

有时候,公司内部会因为各种原因,希望把某个“滞销”的产品强行塞进组合里。比如说,某个产品因为初期投入太大,市场推广效果不佳,公司就想把它跟一个卖得好的产品“捆绑”一下,寄希望于“搭便车”。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看起来能清理一些库存,但从长远来看,是很大的隐患。一旦被捆绑的产品本身质量不行,或者与主力产品调性不符,反而会影响到主力产品的口碑,甚至整个产品线的信誉。我们曾经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新推出的辅助工具,本来定位是提升效率的,但因为用户学习成本高,加上与主打产品的功能关联度不高,硬是跟一个用户量很大的核心产品绑在一起销售。结果,用户买了组合包,却抱怨那个辅助工具不好用,这直接导致了我们核心产品的复购率都受到了影响。后来我们及时止损,把这个辅助工具重新打磨,并且调整了它的市场策略,才慢慢扭转了局面。

所以,公司战略和产品定位,就像是给产品组合定下的“基因”。任何组合的尝试,都不能违背这个基因,否则就像一个人硬要把两条腿伸进同一个裤腿里,别扭得很。

产品生命周期与协同效应:组合的动态调整

产品组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随着各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而动态调整。一个新推出的产品,可能初期需要与成熟产品形成“引流”关系,通过成熟产品的用户基础来拉动新产品的认知。比如说,我们去年推出的一个针对设计师的AI辅助设计工具,单打独斗很难让设计师们立刻接受。于是,我们就把它整合到了我们现有的设计素材库和设计教程的组合包里。设计师们在获取素材和学习教程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接触到这个新工具,并且因为我们提供的教程和案例都围绕这个工具展开,他们学习和使用的门槛就降低了。这就形成了一种“协同效应”:成熟产品为新产品输送用户,新产品则通过增加组合包的价值,提升了整体的吸引力。

而对于一些处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产品,我们可以考虑将它们作为“补充性”或“低价引流”的产品,放到一些特定的组合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继续发挥这些产品的余热,另一方面也能通过低价的组合,吸引对价格敏感的用户,然后再引导他们了解我们更核心、更有价值的产品。比如,我们之前有一个基础功能的软件版本,虽然功能相对简单,但价格非常低,我们就把它做成了一个“初学者入门套装”的一部分,搭配我们更全面、更专业的软件。这样,既满足了部分用户的基本需求,又为我们挖掘到了潜在的高端用户。

关键在于,要时刻审视每个产品在整个组合中的角色。它们是“主力”,是“补充”,是“引流”,还是“利润贡献者”?只有把这些角色定位清楚,才能做出有效的组合。而且,不能为了组合而组合,要确保组合后的产品,整体的价值要大于各部分产品简单相加的总和。

组合策略的几种常见模型

聊了这么多,其实产品组合有很多种实现方式。最常见的,比如“打包销售”,就是把多个产品捆绑在一起,通常会给一个比单独buy更优惠的价格。这种方式直接,也容易被用户接受,但要注意,打包的产品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度,否则就变成了“大杂烩”。

还有一种叫“系列销售”,比如手机厂商会推出“旗舰系列”、“中端系列”、“入门系列”,每个系列的产品在定位、功能、价格上都有清晰的梯度。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在同一个系列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或者跨系列进行选择。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我们还接触过一种叫“解决方案式销售”的组合,这种更侧重于解决客户的特定业务场景。比如,我们为电商卖家提供的产品组合,可能就包含了选品工具、客服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平台等等。这些产品单独来看可能各有用途,但组合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商运营解决方案。这种方式,对公司的产品能力要求比较高,但一旦做好,客户的粘性会非常强。

另外,还有一些更精细化的,比如“互补品组合”,就是把功能上相互补充的产品搭配,让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时,自然而然地也需要另一个。或者“升级路径组合”,让用户能从低阶产品平滑地升级到高阶产品。这些都需要非常深入的用户理解和产品设计能力。

执行中的挑战与应对

说到执行,产品组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zuida的挑战之一,就是内部的“产品思维”是否统一。销售部门可能觉得某个产品卖得不好,希望跟明星产品打包;技术部门可能觉得自己的每个产品都应该独立存在,不愿意进行“降维”或“捆绑”。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产品负责人或者跨部门的协作机制,来协调大家的意见,确保组合策略能够有效地落地。

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价格设定”。一旦进行了产品组合,原有的单品定价体系就可能需要调整。如何定价,才能既体现组合的优惠,又不至于损害单品利润,甚至影响品牌形象,这需要反复的测算和市场验证。有时候,我们会先做小范围的测试,看看不同价格点的组合,市场反应如何,再决定最终的定价策略。

我们曾经就尝试过一个“积分兑换”的组合模式。用户通过buy核心产品获得积分,然后可以用积分来兑换一些增值服务或者配套小工具。这个模式在初期效果不错,但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有些用户积累了大量积分,却找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反而造成了用户体验的下降。后来我们才意识到,积分兑换的“商品池”也需要精心设计,并且定期更新,要让用户觉得“积分花得值”。

所以,产品组合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收集用户反馈,分析销售数据,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它不是一个“一次性”的项目,而是一种常态化的产品经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