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股票牛市一般持续多久?这问题看似简单,但真要给个准数,那可就难了。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是一些笼统的说法,比如“牛市能持续好几年”,或者“十年一个周期”。但具体到我们自己炒股,面对着波动的市场,这种模糊的答案,说实话,帮助不大。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从我这些年的实操经验来看,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看,以及为什么很难有一个固定答案。
大家印象里的牛市,往往是指数一路向上,板块轮动,大家赚钱效应很高。但这个“向上”的过程,背后驱动的是什么?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情绪,是大家对未来的乐观预期,是资金的持续流入。这种情绪,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开始气势磅礴,但总有枯竭的时候。我记得好几次,明明很多指标都显示牛市还在,但突然一下,某个消息出来,或者某个头部公司出了点状况,市场情绪瞬间就变了。那种恐慌性的抛售,往往是牛市进入尾声的早期信号,或者说是“技术性调整”可能演变成“熊市拐点”的开始。所以,判断牛市的持续时间,光看指数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时候,我们说牛市持续多久,其实是在观察宏观经济周期、货币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等等。比如,如果经济在复苏,企业盈利普遍向好,那么牛市的基础就比较扎实,持续时间也可能更长。反之,如果经济增长乏力,或者政策出现转向,那么即使之前是牛市,也可能很快戛然而止。我参与过的几次比较大的牛市,比如2006-2007年的那轮,以及2014-2015年的那一轮,虽然都是牛市,但驱动因素和持续时长都有很大差别。前者更多是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价值回归和流动性充裕,后者则有互联网+、国企改革等概念的催化,加上一些杠杆资金的助推。
我还记得2015年那轮牛市的末期,市场情绪已经到了有些疯狂的地步,很多平时估值离谱的公司都被炒到了天上去。这时候,我就开始有点不安了。因为经验告诉我,当市场已经失去理性,什么股票都能涨的时候,离泡沫破裂可能就不远了。当时身边不少朋友还在一味追高,我则开始逐步减仓,虽然错过了一些最后的“疯狂”,但也避免了后来的大跌。这种对情绪变化的敏锐度,比纠结“牛市多久”更重要。
其实,即使是同一轮牛市,它本身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都不一样。比如,牛市初期,往往是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开始反弹,持续时间可能相对短一些,但也更具爆发力。接着进入普涨阶段,这时候市场情绪全面点燃,涨幅也比较可观,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得更久一些。最后是高位震荡或者说疯狂阶段,泡沫开始显现,持续性就很难说了,而且风险也急剧放大。
举个例子,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那轮牛市的初期,很多我们常说的“价值股”开始慢慢启动,市场关注度还没那么高,但涨起来非常扎实。到了2015年春节之后,市场情绪才真正爆发,各种概念股、题材股轮番上涨,那时候随便买点什么似乎都能赚钱。但这个阶段的“疯狂”,其实就非常短暂,过了年中,监管层面的各种收紧政策一出,加上杠杆风险的暴露,市场就迅速进入了调整。所以,你问“牛市一般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如果拆解开来看,牛市初期的“持续多久”,和牛市普涨期的“持续多久”,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之前在接触一些公司的IPO项目时,也会观察到,一些公司在牛市的高峰期选择上市,虽然能获得更高的估值,但上市后往往面临着市场情绪降温的风险,股价表现不一定如预期。反之,一些在牛市初期或者中期上市的公司,虽然估值不高,但如果公司基本面过硬,往往能随着牛市的整体进程,获得更稳健的增长。这也可以侧面印证,不同阶段的牛市,其“生命力”和持续性是不同的。
政策和流动性,这两样东西对牛市的持续时间影响太大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们就像是牛市的“加油站”和“刹车片”。当央行降息降准,释放大量流动性,或者政府出台一些鼓励经济增长、支持股市发展的政策时,牛市往往会得到强有力的支撑,甚至会加速。反之,一旦出现收紧政策,比如加息、去杠杆、或者对某些热门板块进行限制,牛市的步伐就可能放缓,甚至戛然而止。
我记得2018年那会儿,市场普遍预期会有降息,结果货币政策反而出现了一些边际收紧,加上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市场就进入了一轮比较漫长的熊市。这就是政策和流动性转向最直接的体现。相比之下,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初期,为了对冲经济下行风险,全球央行都推出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为之后一段时间的全球股市牛市提供了重要的流动性支持。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宽松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一旦通胀压力显现,政策转向就是迟早的事,而政策转向,往往就是牛市进入尾声的信号。
所以,判断牛市的持续性,一定要紧密关注宏观政策和央行的货币动向。这不像公司财报那样,每个季度才出来一次。央行的政策信号,往往会通过各种会议、讲话、或者操作提前释放出来。我们作为投资者,需要学会解读这些信号。很多时候,市场并非不知道政策要转向,而是会提前博弈,当博弈到一定程度,或者确认信号明确时,趋势的反转就发生了。我在以前管理资金的时候,非常看重这类宏观判断,因为一旦宏观方向错了,再好的个股选择也可能徒劳无功。
除了政策和流动性的自然变化,牛市也常常会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被终结,这些我们俗称“黑天鹅”。这些事件,往往不是市场预期之内的,一旦发生,会迅速打破原有的市场平衡,引发恐慌。而且,很多时候,这些“黑天鹅”的出现,本身就是前期过度上涨、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全球股市都处于牛市之中,但很多潜在的风险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雷曼兄弟倒闭这个“黑天鹅”出现时,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瞬间暴露,引发了全球性的股灾。还有2020年初的疫情,同样是突发的“黑天鹅”,虽然很快在各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走出了V型反弹,但疫情的反复,对全球经济和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是无法忽视的。
我自己也经历过几次,在牛市高潮时,因为一些突然的事件,比如某个大型券商出现技术性问题导致交易系统短暂瘫痪,虽然很快恢复,但那一瞬间市场情绪的恐慌,以及随后的短暂下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事件,虽然不会直接改变牛市的宏观大趋势,但它们往往会成为情绪的“引爆点”,尤其是在市场本身已经高位震荡,风险积累的情况下,更容易导致短期的快速下跌,甚至引发更大规模的调整。所以,在牛市后期,保持谨慎,注意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判断牛市是否接近尾声,并不是要找一个精准的“截止日期”,而是要观察一系列的信号,并综合判断。我通常会关注几个方面:第一,市场情绪是否过于狂热,出现“什么股票都能涨”的非理性状态;第二,估值水平是否已经严重偏离历史均值和基本面;第三,政策是否开始出现收紧的迹象,或者流动性是否开始趋紧;第四,宏观经济数据是否开始出现疲软的信号,或者出现新的重大不利事件;最后,我也会留意成交量和市场参与者的结构变化,比如散户的全面入市,往往是牛市末期的标志之一。
我曾经在某个阶段,看到市场上有大量的“一夜暴富”故事在传播,同时很多平时不怎么关注股市的朋友,都开始急于入场,并且不怎么看估值,只要涨就好。那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牛市可能要进入尾声了。我自己当时就选择了逐步降低仓位,转向一些估值相对合理,并且有业绩支撑的股票,或者干脆选择一些低风险的固定收益产品。这不是说要完全退出市场,而是要把整体的风险暴露降到最低。
有时候,我也会犯错误。比如,在某个牛市的早期,我可能因为过分谨慎,错过了部分涨幅。或者在牛市中期,因为对市场情绪的判断失误,减仓太早,导致踏空。但总体来说,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持续观察和分析,能够帮助我更大概率地在牛市接近尾声时,规避大的风险。这就像开车,你不可能知道前面的路什么时候会堵车,但你可以通过观察交通状况,提前做好变道或者减速的准备。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股票牛市一般持续多久?”如果非要给一个笼统的答案,可能还是会涉及一些宏观经济周期和技术分析的周期性理论,比如一些人认为牛市往往是几年一个周期。但在我看来,这种“几年”的说法,更多是事后诸葛亮,或者是一种统计上的平均值。对于我们实操的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理解牛市的驱动因素、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潜在的风险信号。
与其纠结牛市的“时长”,不如花更多精力去理解当前市场处于牛市的哪个阶段,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我的建议是,保持学习,保持警惕,不要被一时的市场繁荣冲昏头脑。多关注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行业趋势,以及最关键的市场情绪。当市场出现不理性的狂热时,就是你最应该冷静思考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做投资,最难的不是选对股票,而是管住自己的手,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我在思考,为什么大家这么想知道牛市持续多久?可能大家是希望抓住一个“确定性”的机会,想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躺着赚钱”,什么时候又需要“加倍小心”。但股票市场从来都不是一个提供确定性回报的地方。每一轮牛市都有其独特性,其持续时间和终结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而不是僵化地去套用过去的经验。这需要的是持续的观察、深刻的理解和及时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