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兑付”这玩意儿,说起来简单,就是“说到做到,出了问题有人兜底”。但在金融市场,这招儿太好用,也好得有点过头了,最终搞得大家都有点透不过气来。所以,为什么最终要取消这套“刚兑”呢?说白了,就是这游戏规则玩不下去了,风险越来越大,而且还扭曲了市场的正常运作。
当年,这“刚性兑付”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不少投资者心头。尤其是在一些理财产品到期后,哪怕底层资产出了问题,或者项目方经营不善,但只要投资者一闹,或者产品发行方、代销方有点责任感,多半就会想方设法“兑付”,保证投资者本金和收益。这给人的感觉就是“稳赚不赔”,买啥都放心。我记得有个客户,当年投了一个城投债项目,结果那个地方财政吃紧,项目进展也不顺,大家心里都捏着一把汗。但临到期了,还是给兑付了,这事儿当时在圈里传得神乎其神,大家都觉得“还是咱这儿好”。
然而,这种“好”的背后,其实是风险的不断累积和转移。当一个项目、一个产品出现问题,如果不能让它自然地承担损失,那么这个损失就得转嫁给别人,或者由那个“兜底”的机构硬扛。长期下来,那些本来应该因为风险而被淘汰的项目,却因为有“刚兑”的保护,能够继续活下去,甚至还能吸引更多的资金。这就像给一个本来就走不稳的人,不停地喂安眠药,让他看起来好像没事,但实际上离摔倒更近了。
而且,这种“兜底”的承诺,很多时候并不是写在纸上的白纸黑字,更多的是一种市场默契,一种“大家都懂的”潜规则。一旦这种默契被打破,或者“兜底”的机构自身也难保,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我见过一些小型的信托公司,为了抢市场份额,承诺得比谁都好,结果一旦踩雷,自己都活不下去了,更别提给客户兑付了。
“刚兑”最伤人的地方,就是它严重扭曲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定价机制。当所有人都知道,无论投资什么,最终都能拿到本金和一定的收益,那大家还会去仔细研究项目的风险吗?还会去区分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吗?答案显而易见。大家更关心的是收益率,越高越好,至于那个风险,好像已经被“刚兑”这层金钟罩给罩住了。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些风险本来就低、收益率也稳健的产品,因为有“刚兑”,反而吸引不了多少人,因为大家觉得“风险大一点的,收益也高一些,反正最终都能兑付”。而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反而因为“刚兑”的光环,成了香饽饽。这就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那些真正负责任、愿意承担风险、并且能够实现稳健增长的机构,反而在这个体系里越来越难受。
我记得当年我们公司在推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的信托产品,项目本身质量不错,但收益率不高。结果,隔壁公司推出来一个号称“保本保收益”的房地产项目,虽然风险不小,但因为承诺的收益率高,而且还有“刚兑”的暗示,很快就把我们的客户挖走了不少。当时我们也很无奈,总不能跟着一起瞎承诺吧?
这种扭曲还体现在产品设计上。为了满足“保本保收益”的预期,很多产品不得不设计成复杂的结构,或者把风险隐藏起来,等到兑付的时候再暴露。这不仅增加了操作难度,也增加了系统性风险。说到底,就是为了一个虚假的承诺,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刚性兑付”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不断地吸入风险,但它并不能真正消除风险。风险总在那里,只是暂时被掩盖了。一旦“黑洞”满了,或者“兜底”的机构扛不住了,那些被掩盖的风险就会以一种更加剧烈、更加不可控的方式爆发出来。
历史上,我们能看到不少因为“刚兑”而引发的局部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当某个大型金融机构因为承担了过多的“刚兑”责任,自身难保时,就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这种连锁反应,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我亲眼见过一些银行因为代销的理财产品出现问题,客户集体围堵营业网点,场面一度非常混乱。银行一方面要安抚客户,另一方面还要想办法找钱来兑付,这对其自身的经营和声誉都是巨大的打击。
所以,取消“刚兑”,表面上看是剥夺了投资者“稳赚不赔”的幻想,但实际上,这是在为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减负”。让每个风险都找到它应有的承担者,让市场价格能够真实地反映风险,这才是健康金融市场的基石。
当然,取消“刚兑”的过程,注定是充满阵痛的。毕竟,多年的市场习惯,一旦改变,总会有人不适应,甚至会因为这种改变而遭受损失。我们看到,在打破“刚兑”的初期,确实出现了一些违约事件,也引发了一些市场恐慌。一些投资者在经历过“刚兑”带来的“安全感”后,面对真实的市场风险,心理上的落差是巨大的。
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中国金融市场走向成熟、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只有打破了“刚兑”,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透明、公平、健康的金融生态。投资者会变得更加理性,机构也会更加注重风险管理,产品设计也会回归本源,更加注重价值创造。就像我们公司,近年来更加注重对底层资产的尽职调查,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都是在打破“刚兑”的大背景下,被市场逼出来的能力。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年我们经历的“刚兑”时代,就像是金融市场的一场“甜蜜的负担”。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投资者,但也确实阻碍了市场的进步。如今,虽然有时还会听到关于“刚兑”的声音,但大方向已经非常明确:风险自担,收益与风险匹配。这不仅是对投资者负责,更是对整个金融市场的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