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它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激励企业主动减排。本文将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进行全面解读。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又称排放交易体系,ETS)是一种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工具,其核心是通过设定排放总量,并分配或拍卖排放配额,允许企业在市场上买卖配额,从而实现减排目标。
政府设定一个整体的碳排放总量,并按照一定规则将排放配额分配给企业。排放量低于配额的企业,可以将剩余配额出售;排放量超过配额的企业,则需要buy配额。通过市场供需关系,确定碳排放权的价格,引导企业主动减排。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经历了试点阶段和全国统一市场建设阶段。
2013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个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试点省市在配额分配、交易规则、履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为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积累了经验。例如,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探索了较为完善的配额管理制度; 广东碳排放权交易所 则在交易品种和市场活跃度上有所突破。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首批纳入发电行业企业。目前,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zuida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遵循统一的交易规则,主要包括:
目前,全国碳市场交易主体主要为纳入碳排放权管理的发电行业企业。未来,将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主要交易品种为碳排放配额(CEA)。
主要采用协议转让、单向竞价等方式。
每周交易时间根据市场情况确定。
每年为一个履约周期,企业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履约,即足额上缴与其碳排放量相对应的配额。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上线以来,交易量和交易额持续增长,市场价格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部分数据对比(数据来源:国家生态环境部,具体数据可能随时间变动,请以guanfang最新数据为准):
年份 | 交易量(吨) | 交易额(万元) | 平均价格(元/吨) |
---|---|---|---|
2021 | 1.79亿 | 76.61亿 | 42.93 |
2022 | 1.95亿 | 88.17亿 | 45.34 |
2023 | 2.25亿 | 147.60亿 | 65.60 |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也充满着发展机遇。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减排政策工具,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它能够有效降低减排成本,激励企业主动减排,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未来,随着市场规则的完善、覆盖范围的扩大和监管体系的健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将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