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说到“如何用保险保障”,到底是个什么事儿?其实,这句问话背后,藏着太多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忧虑: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一次意外的事故,甚至只是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这些都有可能瞬间击垮一个家庭的财务基础。而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转移工具,恰恰是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的一个相对有效的手段。但不少人对它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交钱、买个放心”的层面,甚至有些盲目,这就容易走进一些误区。
咱们得先说清楚,保险不是万能的,它不能阻止风险的发生,也不能让你一夜暴富。它的核心功能是“转移风险”。也就是说,你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但概率不确定、一旦发生损失又很大的风险,通过支付一定的保费,转移给保险公司。这样,一旦风险成真,保险公司就会赔付,把你的损失降到最低,让你有能力重新站起来,继续生活。这和db完全是两码事,赌的是概率,保险是对冲概率。
我见过太多客户,一上来就说“我想买个能养老的”、“我想买个能治病花多少赔多少的”。这话都没错,但得看怎么落地。养老,你要考虑的是长期储蓄和通货膨胀,保险只是其中一环,纯保障型的产品它不具备储蓄的功能。治病花多少赔多少,这属于“费用补偿型”的医疗险,它解决了医疗费用的问题,但你因病误工损失的收入,或者因为长期卧床需要请护工的费用,这些就得靠别的险种来补充了。
所以,理解“如何用保险保障”的第一步,就是摆正心态,明确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别指望它能让你发财,而是要看它能不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为你撑起一片天,让你有钱治病、有钱康复、有钱继续照顾家人。
说到家庭,我一般会从“家庭经济支柱”入手,这有点像盖房子,得先打好地基,把最重要的承重墙立起来。一般来说,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者,他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最重,一旦发生不幸,对家庭的打击也zuida。所以,给家庭经济支柱配置保险,优先级最高。
在经济支柱身上,我通常会考虑“生老病死残”这几个大项。
如何用保险保障?对经济支柱来说,寿险是最直接的“生命价值”体现。假设你是一家三口的顶梁柱,月收入一万。你走了,家里还有你的配偶和孩子,这“一万”就没了。如果这时候你有一笔等额的寿险赔款,比如100万,这笔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你未来几十年的收入,足够让你的家人在一段时期内(比如孩子成年、配偶再就业)维持生活水平。我见过有个客户,年轻时因为意外去世,他买的定期寿险赔了200万,这笔钱让他的妻儿度过了最艰难的几年,也让妻子有时间调整心态、重新找工作。要是没这笔钱,那真的不堪设想。
至于选择定期还是终身,这要看预算和需求。如果预算有限,或者你觉得风险主要集中在未来几十年(孩子未成年、房贷未还清),定期寿险更划算。如果想做一些财富传承,或者想给生命留个“底线”保障,终身寿险也有它的价值,但保费会高不少。
有些人觉得“我不需要寿险,我很有钱”。确实,非常有钱的人,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资产来对冲。但要注意,一些资产,比如房产,变现起来可能需要时间,而且卖房也可能带来税费。寿险的赔付是现金,而且通常是免税的(具体看国家政策),可以非常迅速地填补家庭的资金缺口。
接着是重疾险。这玩意儿,近些年大家应该都听得不少了。重大疾病,比如癌症、心肌梗塞、中风等等,这些疾病的治疗费用高昂,而且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康复期。除了医疗费,更要命的是,你可能因为生病无法工作,收入中断。
所以,重疾险的保额,我一般建议是“治疗费用+康复费用+失业收入损失”的总和。粗略算一下,现在一个癌症的靶向药、化疗、放疗,加上住院,可能就要几十万。再算上你可能需要一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工作,这期间的生活费、房贷、孩子的教育费,几百万的保额,真不是“吹”的。
关于重疾险,现在市面上产品很多,有单次赔付的,有多次赔付的。我觉得,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如果预算有限,选择一个保额充足的单次赔付重疾险,已经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了。多次赔付的,确实能应对多次罹患不同疾病(比如第二次是另一种癌症),但保费也更贵,是否值得,得结合个人情况细算。
医疗险,通常是解决“看病贵”问题的。它报销因疾病或意外产生的医疗费用,但有额度限制,也有一些限制性条款,比如不报销自费药、进口药等。但对于大病,比如手术、住院的大部分开销,医疗险都能覆盖。
我遇到过一些客户,他们买了以前那种“终身医疗险”,一年的保费几十块、几百块,但保障范围非常窄,很多大病、高额费用都赔不了。现在市面上比较主流的是“百万医疗险”,保费相对不高,但能报销几百万的医疗费用,而且很多覆盖了社保目录外的药品和治疗。
但有一点要明确,百万医疗险不是报销额度越高越好。比如,很多百万医疗险都有1万或2万的免赔额。也就是说,社保或者其他报销渠道报销完后,剩下的部分,只有超过免赔额的部分,它才开始赔。所以,如果你有社保,并且你日常的零星小病小痛都由社保覆盖了,那么这1万或2万的免赔额,对你来说,很多时候就形同虚设,它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在大病、高额医疗费上面。
最后是意外险。很多人觉得意外险是最低端的,其实不然。意外险保障的是“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原因造成的身体伤害。像交通事故、跌倒、烧伤、触电等等,这些都是意外。
我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很多人买了包含意外责任的“综合意外险”。这听起来很全面,但仔细看条款,你会发现,比如“交通事故”,很多只赔付“驾驶员”的责任,或者只赔付“乘客”的责任,或者对骑电动车、坐私家车、坐网约车有各种限制。特别是对于骑摩托车、电动车,或者玩一些极限运动的人,这类意外险可能根本就不赔,或者赔付额度非常低。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经常需要驾车、乘车、骑行,或者生活中有其他较高的意外风险,可以考虑一个专门的“交通意外险”或者“综合意外险”,重点看清其对特定交通工具的保障范围和额度。有时候,一份专门的意外险,比一份“什么都包一点”但又不深入的综合险,保障会更实在。
明确了保障的大方向,接下来就是具体配置了。这就像做菜,知道要放油盐酱醋,但怎么调味,放多少,就很关键。
我通常喜欢用一个“金字塔”模型来讲解险种搭配。
这是最基础的,也是国家提供的普惠保障。一定要先了解清楚自己的社保权益,比如医保的报销比例、封顶线、报销范围等等。
这两者是解决“突发”问题的。意外险应对的是突发事故,医疗险应对的是突发疾病产生的医疗费用。它们是保障的“广度”,确保你不会因为一次小事故或一场普通疾病而陷入财务困境。
这是保障的“深度”,应对的是“一旦生病,损失巨大”的情况。它提供的赔付款项,是让你在康复期有底气,不用为生活费、房贷等发愁。
这是保障的“终极防线”,是对家庭经济责任的终极承诺。在你离开后,这笔钱能让你的家庭继续运转。
所以,一个比较稳健的配置思路是:优先确保基础的意外和医疗保障,然后是关键的重疾保障,最后是如果预算允许,并且有家庭责任,配置适度的寿险。
说到保额,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太多人随便挑一个20万、30万的重疾保额,觉得够了。但前面也说了,现在大病的治疗和康复成本,加上失去收入,很容易就超过这个数。
确定保额,我一般会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思考:
你的房贷、车贷、xyk欠款等,这些都是家庭需要偿还的负债。如果经济支柱发生不幸,这些负债怎么办?寿险的保额应该至少覆盖这些负债。
你的家庭每年大概要花多少钱?吃饭、穿衣、房贷月供、孩子学费、老人赡养费、交通通讯等等。如果经济支柱无法收入,这笔钱从哪里来?寿险的保额可以按家庭年支出的3-5倍甚至更多来考虑,确保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家庭生活不受太大影响。
对于重疾险,我经常建议客户,除了医疗费本身,还要考虑因病“收入损失”的部分。比如,你月收入1万,生病需要康复一年,那你就损失了12万的收入。如果再加上一些非医保报销的费用,一个50万甚至80万的重疾保额,对很多人来说,才算一个相对合理的起点。
我曾经见过一个客户,他买了20万重疾保额,然后生了一场比较严重的疾病,花了30万治疗,社保报销了15万,自己掏了15万。他拿了20万的重疾赔款,还剩5万。看着好像覆盖了,但别忘了,他生病期间,还有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是无法工作的,这半年他又损失了6万的收入。这6万的收入损失,加上一些自费营养品、康复治疗等,20万的重疾保额,其实是很紧张的。
所以,在计算保额的时候,一定要把“收入损失”也考虑进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风险转移”。
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在如何用保险保障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不少普遍性的误区,这些细节如果不注意,可能会导致保险买了,但关键时刻却不够用。
有人觉得消费型保险(比如纯保障型的重疾险、寿险、意外险)保费便宜,保障高,就不考虑储蓄型。也有人觉得现在经济形势不好,想把钱存起来,就只买储蓄型产品。
其实,这两种类型的保险各有侧重。消费型保险是“杠杆最高”的,用相对低的保费撬动高额的保障。如果你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弱,或者预算有限,优先选择消费型产品,把保障做到位。
储蓄型保险(比如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则侧重于“财富的积累和传承”,它有储蓄、增值、甚至一定程度的保障功能。但它的“保障杠杆”相对较低,同样的保费,获得的即时保障额度不如消费型。
我的看法是,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在家庭保障的基础配置上,消费型保险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如果预算允许,或者有长期储蓄、传承的需求,可以适当配置一些储蓄型产品,做到风险保障和财富规划的结合。比如,我见过不少客户,在基础保障配置完善后,会选择buy一份增额终身寿险,既能作为应急资金,又能用于未来的传承。
这是我见过最危险的误区之一。buy健康险(重疾险、医疗险、寿险)时,保险公司会询问健康状况,这是“健康告知”。告知不真实,一旦出险,轻则拒赔,重则合同无效,之前所有的保费都可能白交。
我遇到过一个客户,他之前有一次体检,指标有点异常,当时觉得问题不大,就没有在健康告知里写。后来生病需要赔付,保险公司调查发现他当时有未如实告知的情况,直接拒赔了。他当时就傻眼了,花了钱,买了心安,结果一关键时刻,连一句“谢谢”都没得到。
所以,请务必如实告知,哪怕你觉得那点小毛病不影响什么。如果对某些健康问题拿不准,可以主动询问保险公司,或者选择“智能核保”功能,先看看自己是否能承保。
有时候,一些销售人员会推荐“全能险”或者“万能险”。听起来好像什么都包含,但往往是“什么都有一点,但又都不够深”。
比如说,有些“全能险”可能包含寿险、重疾、意外、医疗等多种责任,但每项的保额都非常低。等你真的出险,会发现这20万的重疾赔款,对于一场大病来说,可能只够付手术费,剩下的康复期、误工费,还得自己承担。
我的建议是,与其买一个“万金油”型的产品,不如像前面说的,把保障拆开来,针对性地配置,比如买一份纯粹的重疾险,再买一份纯粹的医疗险,这样每一项的保障都会更扎实。当然,也有一些设计得非常优秀的全能型产品,但关键在于仔细甄别其各项责任的保额和条款是否满足你的实际需求。
总而言之,如何用保险保障,在我看来,是一场关于“未雨绸缪”的实践。它不是让你去为那些概率极低的事情过度焦虑,而是要为你生活中那些“一旦发生,损失惨重”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
这过程需要一点点学习,一点点规划,还需要一点点耐心。不要急着一步到位,可以先从最基础、最核心的保障开始,比如意外和医疗。然后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财务状况,逐步完善。
记住,保险不是消费,它是一种投资,一种对未来的投资,是对你和家人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你对自己的保障配置还有疑问,或者想更深入地了解,可以随时和专业的保险顾问沟通,他们能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更专业的建议。但选择什么样的建议,最终还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判断和需求。